研究所深夜回应张小平离职事件:措辞失当夸大其作用
近日,《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一文在朋友圈热传。昨天深夜,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通过官方网站就此事发布了正式的情况说明。
这篇热文称,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位长期“处于底层”的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近日跳槽加入了某科技公司,年薪从12万直接变成百万,这一人才流失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载人登月及深空探测主动力系统”。于是该研究所紧急发出公文,强调张小平“岗位关键”,力证此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挽留他继续工作。
网传材料
27日晚,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就“张小平离职”作出情况说明,称曾多次挽留,其在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官网截图
近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事件引发社会较大范围关注。为回应公众关切,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张小平个人基本情况
张小平1994年入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系统设计,参与了多项低温发动机项目论证。
二、张小平脱密期内离职情况
2018年3月,张小平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提出辞职申请。出于爱惜人才考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多次沟通和挽留,但其离职意向坚决,并在单位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
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谈话,向其解读离职流程及脱密期管理规定,告知其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三、《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相关说明
鉴于以上情况,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
2018年9月17日,根据律师意见,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办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材料经张小平个人朋友圈发布后,扩散到网络上,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一些误解、误读,产生了不良影响。今后,我们将加强内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严格、严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2018年9月27日
从张小平的故事中,有人看到了不受重用的自己,有人表达着对待遇太低的不满,一时间共鸣与吐槽如潮。
跳出事件本身来看,企业包括国企当然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离职跳槽也是司空见惯之事。撇开是否存在劳动纠纷、网络炒作等等不谈,倘若某位人才确如文中所言举足轻重,那么与其事后发文“月下追韩信”,显然平时爱才惜才更为要紧,待遇留人环境留人,都比文件留人谈话留人更为现实。
在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个人如何选择其实无可厚非。但反过来看,认为“基层”即“底层”,将工作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完全挂钩“年薪百万”这一个指标,将招揽人才完全视为各方一哄而上砸钱大战又未免太过浅薄。
事实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科技事业尤其是航空航天这类的关键领域都有大批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人在支撑、在奋斗,他们是真正的国之栋梁。假如人人眼里都只追逐“利益最大化”,那么科技创新绝不会走到今天,中国发展绝不会走到今天。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敬才爱才惜才应该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气质。如何让人才健康成长安心坚守,如何让坚守者能够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对于各地也好,对于各行各业也好,都是一门大学问,不是一时放几个大招就能解决的。
在26日的“科学精神在中国”主题论坛上,潘建伟院士直言,“科学探索在本质上是由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无功利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回到一种比较从容的、有知识分子贵气的状态,可能会更有利于科技创新。”
所谓“贵气”,正是超越功利、一心攻关的专注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熙来攘往、诱惑多元的年代,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平台,守护好这样的“贵气”,守护好敬业报国、攻坚克难、打造国之重器的骨气,才是真正值得全社会思考的。
综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官网、长安观察(胡宇齐)
监制:王祎
编辑:张力
推荐阅读